在许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,我们常常看到八路军面对的日军动辄是“一个联队”“一个旅团”,甚至“一个大队”出场都显得微不足道。可是真实的历史远比电视剧复杂而残酷。在1937年至1942年的抗战前中期,不要说规模相当于一个营的日军大队实盘配资最狠的三个平台,就算是一个不足百人的中队,甚至一个五六十人的小队,都足以成为八路军的劲敌。
抗战初期,一个标准的日军小队编制约54至57人,由三个步兵分队、一个掷弹筒分队和一个小队部组成。如果是加强编制(如甲种小队),人数则可达62人,相当于八路军半个连。然而,人数虽少,装备却异常精良。每个日军士兵几乎人手一支三八式步枪,每个步兵分队还配备一挺轻机枪,由四人小组操作,再加上三具射程约500米的89式掷弹筒,整体火力远超八路军的一个连。若是团以下的部队在阵地战中遭遇日军小队,未必能完全歼灭对方。
展开剩余74%1938年初夏,邓华与宋时轮率领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地区。这支5000余人的部队虽然规模相当于师级,但人数较少,却引起了长期盘踞于此的关东军高度警惕。关东军素以骄横著称,视此地为自家后院,自然不能容忍八路军深入。6月8日,军曹清水政司所在的关东军独立守备步兵第13大队第3中队接到命令,从古北口紧急出击,参与堵截八路军。
然而,八路军一开始并未掌握日军的行踪。直到6月11日拂晓,邓华支队在沙峪村控制伪警察所,并抓获三名汉奸,才通过审讯得知,一个日军中队正从怀柔出动,向沙峪方向推进。按八路军的认知,一个中队大概200人左右,既然敌人胆敢贸然扑来,必须主动迎击,否则整个纵队在怀柔一带将举步维艰。
为此,纵队决定抽调约1200人,相当于一个团兵力,还包括一个重机枪连,由参谋长李钟奇统一指挥。李钟奇出身东北军,又历经义勇军抗战,素质过硬,对日寇的仇恨更是刻骨。在他的部署下,一个营埋伏于河套南山,一个营隐藏于北山,重机枪连则正面封堵敌军行军路线。计划是待日军进入150米内,东西南北三面同时开火,将敌压制于沟谷之中,再合围歼灭。
当时清水政司所在的饭田小队作为先遣,顶着酷暑行军,蜿蜒穿越光秃秃的山岭,士兵疲惫不堪,甚至不断有人因口渴和体力不支掉队。11时,他们进入沙峪一带,却已身处伏击圈。随着一声令下,上千支步枪和重机枪火力齐射,子弹与手榴弹如雨点般砸向日军队列。惨烈的火网令小队顿时血肉横飞,毫无还手之力。幸存的清水回忆,八路军火力之猛烈“犹如打碎的水壶倾泻而下”。
日军虽在混乱中展开反击,但八路军精锐老兵的火力依然压制力十足。迫击炮的轰鸣更让敌人阵脚大乱,战场瞬间化作血腥炼狱。清水勉力指挥部队使用重型掷弹筒还击,虽一度击中八路军阵地,但因弹药不足,很快陷入绝境。随着轻机枪被摧毁,饭田小队只剩下十余人苦苦支撑。
就在此时,染谷中队主力赶到,炮火暂时缓解了小队压力。清水带着幸存者拼死发起刺刀冲锋,却在近身格斗中发现八路军捷克式步枪刺刀更长,反倒让他们处处受制。夜幕降临,饭田小队仅剩包括清水在内的四人逃脱,染谷中队也被八路军阻击得七零八落,狼狈退却。
这场战斗,八路军以70余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120多人,缴获步枪80余支、轻机枪3挺、掷弹筒3具。虽然付出了不小的牺牲,但战果辉煌。沙峪之战展现了八路军利用地形设伏的智慧,也揭示了日军顽强的战斗意志。它不仅是一场战术对抗,更是意志与信念的较量,成为冀东抗战史上一段极为惨烈的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