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址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过作用,他从后勤岗位起步,负责广东地区的征兵和物资供应,确保前线部队有足够兵员和补给。1940年他升任第七战区司令部参谋处长兼第十二集团军参谋长,直接参与粤北会战的指挥工作。那几次会战中,他制定战略部署股票配资大盘,推动部队利用山地优势作战,还手写作战要诀在战区推广,帮助士兵适应地形进行灵活反击。周址在韶关保卫战时把司令部设在前沿阵地,协调各部阻击日军进攻。他还默许一些人士向抗日游击队输送弹药和物资,支持整体抗战努力。抗日胜利后,他厌倦内战,1947年以健康理由退役,转而在南京经商。1949年广东解放后,广东省人民政府邀请他回粤担任顾问,他把南京的资产带回,支持家乡建设,并捐出祖宅改作干部学校。在土改中,他被定为开明绅士,得到特殊照顾。后来他辞去顾问职务,回开平县养老。
1950年镇反运动开始,针对国民党遗留的特务、土匪、恶霸和反动党团骨干等势力。运动强调巩固新生政权,打击破坏活动。地方政府有处理指标,很多地方反革命人员不足,就把一些原国民党将领包括在内。周址在1952年冬天被开平县逮捕,指控两项罪名:一是1927年担任师长时涉嫌配合清党,二是1943年粤北会战期间贻误战机。这些指控没有实据,因为周址在1927年后未依附蒋介石,兵权被夺,且粤北会战记录显示他积极部署,与日本军方档案一致。开平县却将他1951年写的回忆录中的决策过程当作认罪材料。1953年3月8日,周址被处决。那天是妇女节,但他以反革命罪名执行死刑。处决前,他喊出“我抗过日,没害过乡亲”,但还是被枪决了。
展开剩余70%周址被处决后,埋在开平郊外。镇反运动中类似误判不少,原国民党将领被错杀的案例屡见不鲜。1985年1月,开平县法院复查案件,使用27页裁定书还原事实。复查依据广东省统战部档案,确认周址为开明进步人士,曾获邀请回粤参政。法院撤销1952年判决,宣布周址无罪,恢复抗日爱国将领名誉,按因公殉职副厅级待遇落实政策。他的墓碑刻上新碑文:抗战名将,误陷冤狱;廿载沉冤,终得昭雪。
镇反运动从1950年发起,到1953年基本结束,处理了大量国民党残余势力,但也出现扩大化问题。地方政府为完成指标,把一些无辜原国民党人员牵连进去。周址案就是典型,他抗日有功,解放后还积极参与建设,却因历史指控遭殃。开平县在逮捕他时,忽略了统战政策,直接用旧档案定罪。回忆录本是记录抗战经历,却被扭曲成证据。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发生过,很多起义将领或退役军官被错抓。运动后期中央发出刹车信号,但零星案例仍延续。周址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信息核实困难,导致判断失误。
周址早年军事生涯中,参与过东征,但重点在抗日阶段。他在广东军管区工作时,组织兵员补充,确保物资运输顺畅。粤北会战三次,他都参与规划,强调山地作战技巧。抗日结束后,他拒绝蒋介石调令,不愿打内战,选择退役。回粤后,他捐献资产,支持广东发展,这点在媒体报道过。镇反时,开平县的指控站不住脚,1927年他已被夺权,不可能参与清党。1943年会战,日本档案证明无贻误,但他还是被定罪。处决那天,他的话表达了冤屈,但运动氛围下无人理会。
平反过程花了时间,1985年调查组查阅多方档案,包括华南局统战部文件,证明周址是争取对象。叶剑英批复同意邀请他参政,这文件当时涉密,开平县无权查看。复查确认错杀后,法院正式撤销判决。政策落实包括恢复名誉和待遇,他的案例成为拨乱反正的一部分。镇反运动打击了反革命,但也伤及无辜,周址就是一例。
周址的抗日贡献主要在广东战场,他负责后勤保障,推动征兵工作。1940年后,他直接指挥会战,协调集团军行动。韶关战中,他推广作战要诀,帮助部队阻敌。允许物资援助游击队,也体现支持抗战统一战线。退役后,他在南京经商平稳。1949年回粤,任顾问,提出建设建议。土改时获照顾,辞职后养老。镇反波及他,开平县逮捕后,指控两项无据罪名。用回忆录定罪,更是强加。1953年处决,喊话显示他不解为何遭此下场。
运动中,地方政府压力大,指标导致滥杀。周址案后期曝光,1985年平反基于档案证据。统战部文件关键,证明他开明。法院裁定书详尽,撤销原判。恢复名誉后,墓碑新文记录沉冤昭雪。周址的经历提醒历史复杂,镇反有必要,但执行偏差害人。
发布于:吉林省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